英語閱讀英語文化

關於勞倫斯倫理思想的探析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關於勞倫斯倫理思想的探析
論文摘要:文章闡述了勞倫斯倫理思想的基本內容,並對其倫理思想的哲學淵源進行了分析。勞倫斯的倫理思想是自然的人性的倫理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與他年青時接受的哲學思想有關,也深受其自然觀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勞倫斯;倫理思想;自然;人性;自然觀
  D·H·勞倫斯(1885——1930)是20世紀英國文化史上一位才華橫溢、風格獨特的作家、畫家和思想家。他在短短45年的人生中。創作了13部長篇小說、70多部中短篇小說、10部詩集、4部戲劇、4部散文集、3部遊記、5部理論著作以及不計其數的書信和大量的油畫作品。在西方。“他的作品發行量之大,對西方社會影響之廣,可能僅次於莎士比亞;勞氏協會之規模,除莎士比亞之外,唯有喬伊斯協會堪與之媲美州“。作爲20世紀英國的重要作家,學者們對他的評價差異很大。默裏視他爲倍受性折磨的異常人,T·S·艾略特甚至認爲勞倫斯不是藝術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奧爾德斯·赫胥裏和F·R·利維斯卻認爲勞倫斯是一位睿智的創作天才。
  勞倫斯作品的中心主題是反對現代社會中工業文明帶來的危害,提倡人性的自由發展。他深刻地洞察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弊病,孜孜不倦地進行文學創作,大膽地涉足被視爲禁區的性描寫領域,張揚人的生命本能,以尋求一條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他的作品深深植根於英國社會的土壤之中,不僅描寫了在工業化和機器文明逐漸成爲主宰一切的社會力量的時代,人們在精神上、道德上和相互關係上的變化,而且還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的價值與權利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恰恰體現了倫理學所關注的核心問題。

                          一

  勞倫斯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此時的英國,在完成了工業革命、議會制度等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之後,逐步走在世界的前列。並在19世紀末成爲了日不落帝國。英國的強大與維多利亞時期逐漸形成的維多利亞精神是分不開的,這種精神就是克己、虔誠、保守、自傲。維多利亞精神在規範社會道德方面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弊端。作爲20世紀初的一個天才作家、個性作家,勞倫斯敏銳地看到了現代英國社會中道德習俗的陳腐、工業文明對人性的異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痛心,正是這種痛楚使得他時刻關注、探索英國的社會與道德問題。勞倫斯認爲,英國社會之所以存在着種種令人憎恨的弊端,是由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各種社會道德、習俗、偏見束縛了人性、壓抑了人性,從而使人失去了自我,要徹底改變社會現狀,首先要做的是解放人自身,也就是讓人性迴歸自然。勞倫斯提倡的迴歸自然,並不是讓人類回到原始的、無知的狀態中,而是認爲現代社會已經使人喪失了個性和靈魂,人已經變形。人的這種生存狀態是違反人性的,是不道德的。爲了改變這種麻木、呆板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勞倫斯以自己畢生的創作進行探索,進行呼籲。希望自己的作品使人們,尤其是青年一代,能擺脫各種偏見、束縛,以自然、純真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生活中最基本的關係——性愛關係,從而認清人的本性,達到人性的自然迴歸,並以此改變社會的精神面貌。
  勞倫斯將變革社會倫理的出發點放在兩性關係上,這與他自己的性愛成長經歷有關。勞倫斯是個礦工的兒子,由於父母在精神上的隔閡,母親把所有希望寄託在了兒子身上。勞倫斯的母親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和行爲,對勞倫斯影響非常大。她不但培養了他的文學藝術愛好,還培養了他對大自然的浪漫激情及生活的能力,但她的倫理思想、宗教觀及變態的母愛,也制約了勞倫斯作爲男子的本性,致使他與他的初戀情人吉西·錢伯斯的戀愛只能是精神戀愛,直至遇到弗麗達,在體味到性愛的真諦後,他才終於喊出:“我的性就是我,正如我的大腦是我的一樣。誰也不能使我爲之感到羞恥”“郵。勞倫斯正是從自己的性解放的過程中,認識到男女兩性生活對人的重要影響。他認識到,兩性間的愛應是靈與肉的和諧,既不是純肉慾的,像原始人那樣,那隻能使人墮落爲動物;也不是純精神的,“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是沒有激情的,它只能使人變異爲“蠟像”,像他的小說《查太萊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一樣。所以,他刻意在小說中寫性,就是要從倫理的角度,將被異化的性板正,讓人們把它當成正常的事。可見,勞倫斯正是企圖從人性生活中最根本的性活動着手,使人徹底地拋開虛僞的道德、理智的束縛,讓人們成爲真實、自然、純潔的人。他認爲“一旦平靜地承認了這一點,人類的同情心就會涓涓地流出,更加深沉,更加真切”。這就是他在小說中寫性的宗旨。他的這種自然的人性道德的積極意義在於對人的情感和性的肯定,對個性的尊重,這與傳統的社會道德是背道而馳的。
  勞倫斯的倫理思想是通過他的藝術創作表現出來的。他認爲“藝術的根本作用是載道,而非審美、博彩、消閒與怡情”,而且“這道是充滿激情、含蓄的,決非說教”。所以,他的小說以講述個人經歷中的生命感覺的故事,來表現具體的道德意識,其中的道德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要幫助讀者打破舊的道德規範,建立一種合乎人性的道德,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他認爲“舉凡活生生的、開放的和活躍的東西皆好。舉凡造成惰性、呆板和消沉的東西皆壞。這是道德的實質。他說“要活着,要做活人,做活的完整的人,這就是問題的根本。小說的最大好處是能夠極大地幫助你,他能夠幫助你不做生活中的死人”。儘管現實令人沮喪、失望、憤恨,但勞倫斯並未放棄希望,他知道“只要有生命,就有本質的美。充滿靈魂的真美昭示着生命;而毀滅靈魂的醜則昭示着病態”,因此“我們必須關心的是生命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那麼,如何提高生命的質量,使生命更新、再生呢?那就是迴歸生命,迴歸自然,“這是一個男人和女人都必須自省的問題”。這也是勞倫斯在作品中進行探索和試圖解決的問題。
                          二

  勞倫斯倫理思想的形成,與他年青時接受的各種哲學思想有關。他的自然的人性的倫理思想,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18世紀盧梭的“自然美德”的思想。盧梭就認爲自然狀態中的人是自由、平等、獨立的,“自然狀態下的自然人,有兩種自然的、本能的秉性,即對自身生存的關切和對他人的憐憫。前者是自愛之心,後者就是憐憫之心”。這種自愛和憐憫代替了道德、法律和風俗的約束。而“在私有制基礎上,物質文明每前進一步,都伴隨着精神不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墮落””“呻。盧梭肯定了倫理道德是社會的產物,並認爲社會越是文明,道德越是墮落。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認爲,事物的善就是實現其自身的自然目的。盧梭與亞里斯多德從理論上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復歸進行了論述,而勞倫斯則是從敘事的角度出發,以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的客觀描寫,形象地對此加以展現,因而更具說服力。另外,勞倫斯的觀點還與20世紀出現的自然主義倫理學派的主張有相同之處。自然主義倫理學認爲,只有自然或自然的東西才能提供價值或責任的標準,道德理想就是自然地生活。
 20世紀德國新道德研究者諾伊曼在研究心理倫理學時說道:“從心理學上說,舊道德是一種片面道德。它是有意識態度的道德,它未能考慮或評價無意識的傾向和效應”。這段話爲我們更好地認識勞倫斯的倫理思想提供了理論的依據。以他的有關人類的性的觀點爲例,性是人類的一種自然現象,任何健康的人都會有這種慾望,它屬於個人的自由倫理範疇的,而理性的社會道德卻扭曲了它,宗教又禁止它,使人變爲無性別的社會生物。人們一方面敵視性、醜化性,不敢公開、自然地談性,另一方面誰也離不開性,因而不得不個個戴着虛假的面具,過着一種非人道的生活,人的本質,也不可避免地被異化。在勞倫斯看來,人連這最根本的行爲都不敢承認,那麼,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即使進行社會改革,仍是虛假的,而只有恢復人們自然的、正常的性生活,只有達到靈與肉完美的結合,人類纔會有新生。男人與女人在滿足了個體的性生活後,纔會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社會改革,社會也因此而更新,這就是勞倫斯的自然的人性的倫理思想,也是盤旋於他所有成熟作品中的基本旋律。
  進一步而言,可以說,勞倫斯的倫理思想恰恰是通過自然完美的兩性關係來實現的。在作品中,他通過描述人物靈與肉的衝突,呼喚自然人性的迴歸,來表現現代人尋求精神家園的過程。在表現這個主題時,勞倫斯常常將人物置於美麗、純潔的自然中,與被文明社會異化了的現實進行對照,以體現他的倫理觀的特徵。勞倫斯認爲,婚姻是社會的基礎,而性與靈是婚姻的根本,這個根本的變異,必將使社會變異,它的新生,也必將帶來社會的新生。他認爲,純精神的或純肉慾的男女關係都是不完整的,而只有將它們合爲一體,纔是最美的,纔是符合人性道德的。可見,勞倫斯否定傳統的性壓抑、性禁錮,並不是要人們擺脫一切約束聽從生理本能的擺佈,把人的性行爲降到動物的水準上,而是要建立真正合乎自然人性的,以愛情和婚姻爲基礎,以自由與平等爲前提,與義務和責任相和諧的性道德。
  勞倫斯的倫理思想還深受其自然觀的影響。他的許多作品對自然界進行了精彩的描述,處處閃爍着對自然界的深深熱愛及對自然界的思考與頓悟。勞倫斯自然觀的內容反映在三個方面:自然具有喚醒人的肉體的神祕力量;人與自然之間的能量交換爲人類重新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人是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的結果,即人是自然的兒女。在文學中。自然一般象徵純真、美麗和真實,或體現超自然的力量,或代表人類安逸的避難所和最後的歇息處。而勞倫斯對自然卻賦予了新的意義,那就是:自然具有喚醒人的肉體的力量。他曾在給歐內斯特·柯林斯的信中寫道:“Mygreatreligion isabeliefin the blood,theflesh,asbe ing wiserthan the intellect.We Cna go wrongin ourminds,butwhattheblood feels,an d believes,says,istruefps.0S)。這表達了他對肉體的信仰。勞倫斯一再斷言人的肉體及肉體意識的重要性,而只有迴歸到自然界中去,人的肉體的力量才能被喚醒。作爲小說家,勞倫斯對生命及生命力的觀察極其敏銳。憑着直覺,他認識到自然界存在着“strange.unknownwelsofsecretlife—force”和“agreatdeepwel ofpotency”。勞倫斯認爲人類生活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通過與自然界的交融,人類就能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命力而重新恢復活力,自然界擁有能使人類生氣勃勃並使人類獲得新力量的神奇力量。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西方作家一直熱衷於研究人的人性的一面,而勞倫斯對人的動物性一面顯示出空前的關注。他曾在給赫胥黎的信中承認:“Butsomehow—thatwhichisphysic—non—human inhumanity.i m0re interestingto methan the old—fashionedhumanelement”。他嘗試對人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作出一種根本的新的定義,他信仰人的動物性的延續,注意到人的動物性的一面。他認爲,人來自於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勞倫斯的作品裏,還有許多將人與植物進行的比較。他勸告人們“justbeoneeslf,likeawalkingflow—er”他還稱人的靈魂爲“adarknadvsatforest,iwthwildlfieinit”。勞倫斯將人比作花、樹或森林,並非是在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段,而是要顯示出人與自然的實際聯繫與神會。人是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的結果,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離的.

  作爲一個對工業化所帶來的毀壞性影響非常敏感的作家,勞倫斯試圖將現代人類從機械化的世界中拯救出來,重新建立人類與自然清新的、充滿活力的關係。他的自然觀的中心是人類的生命及生命力。通過展現清新的自然界,主張人與自然的生動聯繫。勞倫斯教誨現代人要過一種自然的、有活力的生活。他反對二十世紀初期英國的工業社會,揭露英國資產階級道德和精神的低落和衰頹,讚美農民、工人等勞動者的單純、健壯、充滿活力。他認爲前者之所以如此,是資產階級的工業文明所致。而後者之所以足取,是由於他們接近自然,其本能和本性尚未遭到扭曲、戕害。然而,這也反映出勞倫斯世界觀中的基本缺陷,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固然摧殘了人的自然本性與社會本性,但是僅僅依靠恢復人的自然本性,這是難以擺脫、克服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的。
                          三
  勞倫斯提倡自然的人性的倫理思想,傾向於創造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的平衡關係。他強烈倡導人類迴歸自然拯救自我,相信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關係可以使自然中的人能夠達到心靈的契合和情感的交流,社會中最直接、最根本的關係——兩性關係會進入完善、健康、審美的層次,而以兩性爲基礎的各種社會關係,也會因而得到梳理,現代社會的弊病頑疾才能被匡正治癒。
  當然,勞倫斯不是社會改革家,他的理想只能是一種理想。但是,作爲一個嚴肅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展示出來的文明與自然、文明與人性之間的衝突卻是前所未有的驚心動魄。利維斯在談到勞倫斯的作品時說,他的作品“展示了二十世紀的英國——現代文明——它的全面性是第一手的,深刻的,超過了其他任何一位小說家。”¨這樣的評價並不過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